选择合适方案,助力更多糖尿病患者早日获得逆转。
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.2%,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50%。血糖控制不佳带来的危害,令很多糖尿病患者叫苦不迭。值得高兴的是,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糖尿病认知水平的提高,逆转糖尿病不再是奢望。
研究表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(SIIT)、生活方式减重和代谢手术均被成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(T2DM)的逆转治疗中[4]。
为了更好地指导SIIT逆转T2DM的临床实践,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》(以下简称《共识》)应运而生。基于此,“医学界”邀请到《共识》编委会成员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曹筱佩教授,针对如何选择SIIT方案以及治疗中能否联合其他降糖药物进行进一步的解读,以飨读者。
医学界: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)版》中指出,SIIT方案包括基础-餐时胰岛素注射方案、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(CSII)以及每日2~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方案[5],您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不同方案的特点?
曹筱佩教授:这三种方案各有千秋,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选择。基础-餐时胰岛素注射方案能较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,是比较经典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,在有效控糖的同时也更经济。对于部分血糖波动较大的人群,当每日4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难以控制血糖平稳时,建议改用CSII治疗。
CSII的治疗方案相对来说灵活度更高,可以通过患者进餐的时长以及进餐量对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调整。CSII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,从而达到更好地控糖效果。研究显示,对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,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(MDI)在血糖控制及糖尿病临床缓解率方面无显著差别,但CSII低血糖发生风险更低,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每日2~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方案最大的优势在于,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强化治疗方案。对于存在严重高糖毒性,需要基础-餐时胰岛素或CSII强化治疗,但不愿意接受这两种强化治疗方案的患者,可尝试每日2~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起始治疗。
医学界: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)版》中指出,对于糖化血红蛋白≥9.0%或空腹血糖≥11.1 mmol/L,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,可实施SIIT治疗[5],您认为SIIT治疗为T2DM患者带来了哪些临床获益?
曹筱佩教授:对于此类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的T2DM患者,国内外的糖尿病相关指南均推荐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。采用SIIT方案,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,避免了高糖毒性的进一步恶化,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;另一方面可以缓解高糖毒性对胰岛细胞的损伤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促进β细胞恢复,使近一半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临床缓解期,对未能获得临床缓解的患者也有助于简化其后续治疗方案。
对具有一定病程的、使用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,血糖仍明显升高或血糖波动大的T2DM患者,进行SIIT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高糖毒性,部分恢复胰岛功能,再通过对治疗方案的精细化调整,维持血糖长期达标,减少各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。在有效控糖的同时实现“先强化后简化”的治疗模式。
医学界:根据您的临床经验,您认为SIIT方案中能否同时联合胰岛素以外的降糖药物?
曹筱佩教授:对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,应用SIIT方案的首要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降糖,若是此时加上口服药或者其他针剂,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药物起效时间,或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,为迅速调整血糖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干扰。所以若新诊断的T2DM患者,治疗期间的平均血糖和血糖波动水平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,就无需联用其他降糖药物。
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在SIIT方案中联用胰岛素以外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、钠-葡萄糖共转运蛋白-2抑制剂(SGLT-2i)或胰高糖素样肽-1受体激动剂(GLP-1RA)。这些降糖药物的联用有助于减少强化治疗期间胰岛素的用量,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并减少血糖波动。研究显示,与单纯SIIT相比,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或罗格列酮进行治疗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更高。在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2~3周SIIT联合利拉鲁肽治疗12周与单纯SIIT相比,治疗期间β细胞功能的改善更显著[4]。
在SIIT过程中不建议联用胰岛素促泌剂,两者作用相互叠加,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,且磺脲类药物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与SIIT最大程度地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不一致[4],这是我们在临床用药中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小结:
面对急剧增长的糖尿病患病率,逆转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国糖尿病患者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,让无药缓解不再是奢望。在进行SIIT逆转T2DM过程中,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“个性化”治疗方案,让患者最大程度减少高血糖暴露时间,进而减少与之相关的远期慢性并发症风险[4],优化我国糖尿病管理现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