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囊呈梨形,长5~8cm,宽3~5cm,容积30~60ml;分为底、体、颈三部。底部为胆囊穿孔的好发部位;底部向左后上方延伸为体部,体部向前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,胆囊颈上部呈囊状扩大,称Hartmann袋,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处。
有个成语叫做“肝胆相照”,可充分说明肝脏与胆囊的关系,胆囊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里,与肝脏紧密相连。肝脏每天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胆汁,约为800-1200ml/日。而胆囊的主要作用则是储存、浓缩、排泄胆汁,可以在人体进食的时候将胆汁排泄进入肠道中,那么排泄进入肠道又有什么作用呢?
胆囊主要功能为:
① 促进脂肪、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,有助于食物的消化;
② 参与胆固醇和胆红素的代谢及清除,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;
③ 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;
④ 刺激肠蠕动;
⑤ 中和胃酸。
如果肝脏的代谢功能障碍、胆囊的运动功能失调,比如胆固醇与胆汁酸磷脂浓度比例失调和胆汁淤积、固体成分如胆固醇沉淀,那么在胆道系统里就会容易形成结石,统称之为胆石病,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。
根据结石的成分,胆结石可以分为三类:
“大夫,我好好的为啥会得胆囊结石呢?”
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,发病率约10%,其发生与女性激素、肥胖、妊娠、高脂肪饮食、长期肠外营养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肝硬化等有关,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,女性多于男性。
女性因为雌激素、高脂肪饮食可以导致体内胆固醇增多,易于从胆汁中析出而沉淀形成结石;糖尿病、妊娠等则会影响胆囊的收缩作用,导致胆囊排空延迟,胆汁淤积,沉淀形成结石。
“胆囊结石不是会疼的么?我为什么也没啥感觉呢?还要不要治呢?”
体检发现胆囊结石的大多数患者无症状,既不引起胆囊的发炎,也不会导致胆囊的梗阻,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(静止性胆囊结石),一般不需要积极的治疗,可长期观察和随诊。
如果胆囊结石掉入了胆囊颈部、胆囊管,堵塞了胆囊排泄胆汁的通道,这时候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:
一、胆绞痛:在饱餐、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,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,呈阵发性,或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,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。
二、上腹隐痛:如果结石没有完全阻塞胆囊管,在进食后胆汁还可以排出,那么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,或者有饱胀不适、嗳气、呃逆等,常被误诊为“胃病”。
三、胆囊积液: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,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,并分泌黏液性物质,导致胆囊积液。积液呈透明无色,称为白胆汁。
四、其他:
① 因为结石并没有引起胆总管的阻塞,所以很少形成黄疸;
② 如果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内可成为胆总管结石,引起胆管炎;
③ 如果掉入了vater壶腹那么就可引起胰腺炎;
④ 因结石压迫可引起胆囊炎症慢性穿孔。
五、Mirizzi综合征: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,因为结石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,可谓“一石二鸟”:堵塞了胆囊管导致胆囊炎;堵塞了肝总管导致胆管炎。并且还可以出现“梗阻性黄疸”。
那Mirizzi长啥样呢?请看图:
“大夫,照你这么说,我这也没啥症状,是不是也不用治疗,可以回家了?”
虽然静止性胆囊结石并无什么表现,但是长期随诊发现,有30%的患者可出现临床表现,故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:
1. 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在2~3cm;
2. 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;
3. 伴有胆囊息肉为1cm;
4. 胆囊壁增厚(>3mm)即伴有慢性胆囊炎。
“咦?我的情况也不在手术指征范围之内,请问大夫我是不是随诊就可以了?怎么复查呢?多久复查一次呢?”
前文中已经提到,X线下部分结石不能显影(看图),因此无论是胆囊结石还是胆管结石,首选B超进行检查,复查时间为3-6月以此。
“好嘞大夫,那我听您的,以后如果需要手术治疗是微创手术么?切了之后我是不是就变成“无胆鼠辈”了呢?”现在的胆囊结石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也就是大家所说的“微创手术”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疼痛轻、瘢痕小等优点。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腹泻、消化不良等表现,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,胆总管会稍有代偿性的扩大,管壁增厚,黏膜腺体肥厚增多,从而使肝胆汁在通过胆管系统时得到一定的浓缩,虽然“无胆囊”,但仍然是“有胆有识(有胆有食)”。
来源: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、肝胆外科小大夫(如侵系删)
(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,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本公众号不承担由此造成的任何法律责任。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。)